Search

如果說我們要提及連續殺人魔與(通常是唯一)倖存者的對峙,再加上受害者(女)具共同特徵與身旁遺落的紀念...

  • Share this:

如果說我們要提及連續殺人魔與(通常是唯一)倖存者的對峙,再加上受害者(女)具共同特徵與身旁遺落的紀念品,第一時間人們可能會想到醫學懸疑天后泰絲.格里森(Tess Gerritsen) 《外科醫生》(The Surgeon)這部作品。

不過其實,羅倫.布克斯(Lauren Beukes)2014年《我會回來找妳》(The Shining Girls)的這部小說裡,也有這樣的關鍵字,只是彼此演繹的重點與技法迥異。精確來說,前者較為偏重醫學專業相關的細節描寫,後者則是穿越時空殺人的不可思議。

《我會回來找妳》故事進行因為不是一般常見的線性因果關係,畫面感強又十分跳躍,乍讀之下可能會讓人有種眼花繚亂與目不暇給的錯亂感,而且往往是要讀到最後才知道,這些受害的閃亮女孩,唯一貫穿的聯繫,竟是美國30-90年,各期女性悲劇困境的橫切示意。

雖然作者的原意是想突出受害的生命步履與時代遭遇,這等同於我們過往學習生物化石的地層剖面,所各自表現出來的生物痕跡,但由此或許也可認定說,這是一種比較多元豐富的年代事物流行詭計(一般的推理一本通常只有一兩個特定時期)讀到最後,就會有種命運蛛網開始收攏,全都集中在一起的恍然感了。

從殺人兇犯如何在一詭屋中找到分屬九名被害女之名與搭配物品開啟殺戮,並與倖存對峙,這樣的模式從某種角度來看,很類似一種命中注定死亡的標註,因為具有類仿特徵的被害,一旦被預告鎖定「我會回來找你」就逃不了,更遑論這樣的犯行,還可以穿越時空,無所忌憚。

另外,本書也讓人想起暢銷書市一類常見作品,如何以過去受囚被虐女子的日記自述,並行現今抽絲剝繭的推理,標題多站立被害角度呼聲來命題,如「請來找我」、「別找我」與「在他們找到我之前」等,並配合女孩的臉面或背影為書封,作為推理即為救贖解禁的意義。

不過《我會回來找妳》則以加害的瘋狂慾念為題,反向說出「我會回來找你」,更添恐懼外,穿越時空連續殺人的標記,更讓人不寒而慄。

羅倫.布克斯(Lauren Beukes)《我會回來找妳》(The Shining Girls),臺北:麥田,2014。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279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View all posts